黄龙:路通泉涌民心暖 民生工程结硕果
黄龙:路通泉涌民心暖 民生工程结硕果
黄龙:路通泉涌民心暖 民生工程结硕果近年来,多地探索将非遗融入体育课。体育课不(bù)再只是增强体质的手段,更成为传承非遗的桥梁。非遗也不只是“进校园”,更是“在(zài)校园”。
当传统文化遇上青春律动,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?本期让我们走进操场(cāochǎng)、运动场和体育课堂,看各地(gèdì)如何推动(tuīdòng)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。
在(zài)河南博爱县柏山镇奉义社区,小学生在县级非遗传承人(chéngrén)的指导下学习舞彩带龙。新华社发
讲述人: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双江镇(zhèn)觅洞小学教师 龚 新
“腰杆(yāogǎn)绷起!注意脚步!”阳光正好,站在觅洞小学操场的稻草垫上,学生们一个个紧握布带,腰间绷成弧线,手臂穿进对方腋下,像一头头蓄势待发的小牛犊(xiǎoniúdú),等待(děngdài)着侗族摔跤课开堂。
蓝色与黑色的布带在孩子们掌心翻飞,恍惚能看见800年前侗家先祖缠布角力的模样。说起侗族摔跤(shuāijiāo),这可是一项集武术、摔跤和(hé)娱乐为一体的竞技(jìngjì)活动。比赛中双方都不用手(shǒu),只靠臂力和腰腿劲互相角力,设法将对手摔倒。比赛时还要吹芦笙、踩(cǎi)歌堂,气氛那叫一个热闹。
在黎平县,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侗族(dòngzú)摔跤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,双江镇寨高村、四寨村都会共同举办盛大的侗族传统摔跤节活动(huódòng)。大伙儿白天摔跤比试,晚上“行歌坐月”,欢聚一堂(huānjùyītáng)。2005年,侗族摔跤入选(rùxuǎn)贵州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我在双江镇工作30多年,不论(bùlùn)上场比赛还是当裁判,参加侗族(dòngzú)摔跤成了我最大的业余爱好。2016年,我到双江镇担任体育课教师,开始琢磨,能不能把侗族摔跤带(dài)进小学的课堂?
“同学们,来摔跤(shuāijiāo)吧!”记得头回(tóuhuí)在体育课上教摔跤,四年级的(de)娃娃们眼睛直放光。我在操场上垫起稻草,从家里带来蓝靛染的布条,又从周边村寨请来“摔跤师”,向学生细细讲起侗族摔跤的技巧:“侗族摔跤起源于南宋时期(shíqī),主要有提摔、拉摔、抱(bào)摔、拌摔四种技法……”
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,再到综合对抗(duìkàng),一个学期下来,不少孩子已经能在(zài)和对手“过招”中展现力量与技巧。就连以前总逃课(táokè)“摸鱼”的(de)学生都追着问:“龚老师,哪天上摔跤课?”可我注意到,每到(měidào)体育课,不少女生还是怯生生地缩在后头:“阿妈说摔跤是男孩儿的运动,女孩摔跤要不得!”
为了鼓励女孩儿们(men)“撒开手脚”,我(wǒ)琢磨出了“三连招”:先把非遗传承人请来操场“演武”,又让班主任扮“说客”,最后还以电影“说法”,告诉女娃们也能在擂台上当(shàngdàng)“主角”。越来越多(duō)的姑娘勇敢踏上稻草垫,与男孩儿同场竞技,爱上了侗族摔跤。
没想到,这一摔(shuāi)竟“摔”出了名堂。双江镇的(de)几所小学先后把侗族摔跤纳入体育课堂,我带着教学案例登上了北京(běijīng)和国外的讲台,镇上的女孩儿们更是代表县里参加了州里和全国的比赛。就连擂台下的“老把式”都(dōu)说:“这摔出了侗族摔跤的‘魂’,要得嘞!”
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第二小学,一名学生在(zài)大课间练习接绣球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发
接力棒就(jiù)在拍红的手掌里
讲述人:国家级非遗项目肉连响(ròuliánxiǎng)代表性传承人 刘守红
那(nà)是30年前一个雾气袅袅的早晨,非遗肉连响第四代(dìsìdài)传承人吴修富以掌击胸、以肘击腰,赤膊拍打身体的脆响与腾跃,喷薄而出的力与美,瞬间将我深深(shēnshēn)折服。八岁的我决定拜师,这一学,就是三十载。
刚开始的那半个月,母亲(mǔqīn)看着我满身淤青落泪,我却感到非常自豪:“骨头(gútou)越拍越硬,才能越跳越好。”
2003年六一前夕的利川第一民族实验小学(xiǎoxué),成了(le)我遭遇的一个“滑铁卢”。面对40名孩子,我手忙脚乱编排节目,最终连基础队形都未成形,孤身面对千头万绪,节目夭折的苦涩(kǔsè)让我彻悟:“不能靠单打独斗(dāndǎdúdòu),单枪匹马撑不起文化传承。”
2004年春,“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”挂牌成立——我们的非(fēi)遗拥有(yōngyǒu)了专业传承阵地。“要让肉连响的鼓点敲进每个角落。”我们开展“非遗六进+”活动,进景区、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民宿、进企事业单位。景区摆手堂前,我带着(zhe)游客拍(pāi)打(pāidǎ)节奏,将土家(tǔjiā)汉子拍打身体的野性之美,化作城市的“文化胎记”。但真正让我瞳孔发亮的,是校园里孩子们拍红的手掌(shǒuzhǎng)——这里藏着燎原的火种,孩子们的眼睛会发光。
五岁的谭栋文还够不到练功镜时,就开始跟随我学习。2007年,全国少数民族传统(chuántǒng)体育运动会现场(xiànchǎng),这个全场年纪最小的土家男孩(nánhái)与成年人同台表演。如今26岁的他,擒拿格斗虎虎生风:“肉连响的穴位(xuéwèi)拍打练出钢筋铁骨,追捕时耐力比警校同学还强三成。”
2010年,我又遭遇了一次传承危机(wēijī)。百人集训,请假条雪片般飞来。“动作太难了,太复杂了。”少年们日渐(rìjiàn)涣散的(de)眼神,像利刺扎疼着我。
于是,我连夜拆解动作谱系,创编出儿童版“快乐拍打(pāidǎ)”、青年(qīngnián)版“力量(lìliàng)交响”、银发版“养生节奏”。我还编创(biānchuàng)了《新编肉连响》青少年版课间操和广场舞版本,将(jiāng)舞蹈动作简化、节奏感增强。2015年,我主创推出的“肉连响广场舞”成为市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几十年来,我在中小学、高校组建了30余支表演队,义务培训超(chāo)10万人次。普庵小学连续两年举办全校肉连响(ròuliánxiǎng)大赛;榨木小学的预习(yùxí)视频让三周课程缩至七天;2017年利川二实小的烈日(lièrì)下,八百师生齐跳……这些00后拍打的不仅是身体,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,文化自信的密码,藏在手掌与(yǔ)肌肤的撞击声里。
海南五指山市红星学校学生在练习苗族盘皇舞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发
在一招一式(yīzhāoyīshì)中增强文化自信
讲述人:山东德州市(dézhōushì)庆云县第五中学教师 杨秀丽
这学期的校运会开幕式上,九年(jiǔnián)级6班表演了八极拳。场上,孩子们眼神坚定、出拳有力、喊声震天,俨然一支(yīzhī)战场(zhànchǎng)上的精锐,将青少年朝气蓬勃、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八极拳是我国十大优秀拳种之一,其中吴钟八极拳系德州庆云人吴钟所创,传承300余年,因动作(dòngzuò)刚猛,善于实战,深受(shēnshòu)广大武术爱好者(àihàozhě)喜爱,目前全球习练者达60余万人。2018年起,庆云县连续举办七届海峡两岸(hǎixiáliǎngàn)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。2021年,吴钟八极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(mínglù)。
我教(wǒjiào)的是九年级5个班的体育课。初闻八极拳融入体育课堂时(shí),我和一些家长有着同样的担忧:学业压力大,中考体育课没有武术项目,考试要学的内容,孩子们(men)已经疲于应对,为什么还要把(bǎ)一个拳种融入课堂?直到有一天(yītiān)路过教室后门,发现班里上课提不起精神的孩子,腰板挺直,眼神有光,课堂上认真做着笔记,我忽然明白——自信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已经生根(shēnggēn)发芽。
八极拳不止强身健体,更是文化传承。历史老师把(bǎ)八极拳传承融入教学;语文老师用人物故事分析八极拳精神内涵;物理老师在招式中分析角与力……因为八极拳讲究(jiǎngjiū)一招制敌,青少年对《曹刿(guì)论战(lùnzhàn)》中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(sānérjié)”有了更深的认知。相比“填鸭式”教育的枯燥,八极拳体育课(tǐyùkè)更能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。
八极拳融入体育课,有赞同,也有反对。有的家长认为,相比长跑、跳远(tiàoyuǎn)、引体向上等中考体育科目,习练八极拳对考试和提高成绩帮助不大,反而考试科目提分来得更直接。但其实,每一项体育运动,都有其魅力所在,八极拳修身更修心,马步(mǎbù)要稳,防守要准(yàozhǔn),进攻要狠,这是(zhèshì)(shì)一项全身协调的系统运动,也是一场对耐力和体能(tǐnéng)的考验,更能锻炼提升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一次周末放假,一位(yīwèi)家长在校门口特意要和我(wǒ)见一面,她说:“升入中学后,孩子成绩时好时坏,不敢与(yǔ)老师同学交流,为此想过学习跆拳道,培育他的自信和拼搏精神。八极拳融入校园(xiàoyuán)体育课后,孩子渐渐有了变化,同学们常跟他习练交流,现在越来越开朗和自信。”
非(fēi)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(de)重要组成部分,课堂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。八极拳(bājíquán)的一招一式,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增强身体素质、磨炼意志,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。
为校园文化(xiàoyuánwénhuà)注入新活力
讲述人(rén):陕西延安市安塞区第二小学教师 王红香
安塞腰鼓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(de)秦汉时期,最初是戍边将士的军鼓,后逐渐演变成(yǎnbiànchéng)民间祭祀和喜庆活动的一种表演。2006年,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(wùzhì)文化遗产名录。
作为安塞的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,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是我(wǒ)的理想,也是我的使命。在体育教学工作中(zhōng),我不断思考着如何(rúhé)让安塞腰鼓融入体育课堂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(de)学习和领悟,我对安塞腰鼓的精髓有了较(jiào)深理解,对安塞腰鼓的动作要领基本掌握。接下来,我便在体育课上大胆尝试,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。后来(hòulái),学校成立“安塞腰鼓进课堂”领导小组(lǐngdǎoxiǎozǔ),认真研究安塞腰鼓进体育课的相关事宜。
学校每周每班安排一节腰鼓课,我们对体育老师进行全面培训。2006年8月,安塞腰鼓实验教学正式开课。经过一学期的(de)实践(shíjiàn),我发现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上课的精神头有很大的变化,学生个个爱跑、爱跳(tiào),性格也开朗活泼了(le)。
为了推进腰鼓(yāogǔ)教学,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腰鼓大赛,让学生全员(quányuán)参与安塞腰鼓的学习和传承。我们还结合课堂教学,完成腰鼓校本教材《鼓乡乐园》的编写,这本教材还广受(guǎngshòu)兄弟学校欢迎,上海、江苏、安徽等省外学校纷纷(fēnfēn)前来(qiánlái)交流学习,也增强了省内其他市县学习安塞腰鼓的兴趣。
我还(hái)将腰鼓的基本动作和现代舞蹈(wǔdǎo)元素有机结合起来,编创了“大课间腰鼓健身操”,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,增强(zēngqiáng)了学生的体质(tǐzhì)。随着安塞腰鼓的不断普及,腰鼓教学更加精细了。我们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汇总(huìzǒng)出来,发现腰鼓进入体育课堂后,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率提高到了95%。学生在腰鼓排练和表演时相互配合、协调一致,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(tuánduìjīngshén)。
安塞(ānsāi)腰鼓(yāogǔ)(yāogǔ)走进体育课堂(kètáng),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,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。未来,我将持续探索,让安塞腰鼓在校园体育课茁壮成长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,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光明日报记者 马姗姗、吕慎(lǚshèn)、陈冠合(chénguānhé)、宋喜群、李志臣、张锐、王建宏、张哲浩、李洁
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俊良(mǎjùnliáng)、宁琼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7月(yuè)08日 07版)
来源:光明网(guāngmíngwǎng)-《光明日报》
近年来,多地探索将非遗融入体育课。体育课不(bù)再只是增强体质的手段,更成为传承非遗的桥梁。非遗也不只是“进校园”,更是“在(zài)校园”。
当传统文化遇上青春律动,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?本期让我们走进操场(cāochǎng)、运动场和体育课堂,看各地(gèdì)如何推动(tuīdòng)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。
在(zài)河南博爱县柏山镇奉义社区,小学生在县级非遗传承人(chéngrén)的指导下学习舞彩带龙。新华社发
讲述人: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双江镇(zhèn)觅洞小学教师 龚 新
“腰杆(yāogǎn)绷起!注意脚步!”阳光正好,站在觅洞小学操场的稻草垫上,学生们一个个紧握布带,腰间绷成弧线,手臂穿进对方腋下,像一头头蓄势待发的小牛犊(xiǎoniúdú),等待(děngdài)着侗族摔跤课开堂。
蓝色与黑色的布带在孩子们掌心翻飞,恍惚能看见800年前侗家先祖缠布角力的模样。说起侗族摔跤(shuāijiāo),这可是一项集武术、摔跤和(hé)娱乐为一体的竞技(jìngjì)活动。比赛中双方都不用手(shǒu),只靠臂力和腰腿劲互相角力,设法将对手摔倒。比赛时还要吹芦笙、踩(cǎi)歌堂,气氛那叫一个热闹。
在黎平县,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侗族(dòngzú)摔跤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,双江镇寨高村、四寨村都会共同举办盛大的侗族传统摔跤节活动(huódòng)。大伙儿白天摔跤比试,晚上“行歌坐月”,欢聚一堂(huānjùyītáng)。2005年,侗族摔跤入选(rùxuǎn)贵州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我在双江镇工作30多年,不论(bùlùn)上场比赛还是当裁判,参加侗族(dòngzú)摔跤成了我最大的业余爱好。2016年,我到双江镇担任体育课教师,开始琢磨,能不能把侗族摔跤带(dài)进小学的课堂?
“同学们,来摔跤(shuāijiāo)吧!”记得头回(tóuhuí)在体育课上教摔跤,四年级的(de)娃娃们眼睛直放光。我在操场上垫起稻草,从家里带来蓝靛染的布条,又从周边村寨请来“摔跤师”,向学生细细讲起侗族摔跤的技巧:“侗族摔跤起源于南宋时期(shíqī),主要有提摔、拉摔、抱(bào)摔、拌摔四种技法……”
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,再到综合对抗(duìkàng),一个学期下来,不少孩子已经能在(zài)和对手“过招”中展现力量与技巧。就连以前总逃课(táokè)“摸鱼”的(de)学生都追着问:“龚老师,哪天上摔跤课?”可我注意到,每到(měidào)体育课,不少女生还是怯生生地缩在后头:“阿妈说摔跤是男孩儿的运动,女孩摔跤要不得!”
为了鼓励女孩儿们(men)“撒开手脚”,我(wǒ)琢磨出了“三连招”:先把非遗传承人请来操场“演武”,又让班主任扮“说客”,最后还以电影“说法”,告诉女娃们也能在擂台上当(shàngdàng)“主角”。越来越多(duō)的姑娘勇敢踏上稻草垫,与男孩儿同场竞技,爱上了侗族摔跤。
没想到,这一摔(shuāi)竟“摔”出了名堂。双江镇的(de)几所小学先后把侗族摔跤纳入体育课堂,我带着教学案例登上了北京(běijīng)和国外的讲台,镇上的女孩儿们更是代表县里参加了州里和全国的比赛。就连擂台下的“老把式”都(dōu)说:“这摔出了侗族摔跤的‘魂’,要得嘞!”
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第二小学,一名学生在(zài)大课间练习接绣球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发
接力棒就(jiù)在拍红的手掌里
讲述人:国家级非遗项目肉连响(ròuliánxiǎng)代表性传承人 刘守红
那(nà)是30年前一个雾气袅袅的早晨,非遗肉连响第四代(dìsìdài)传承人吴修富以掌击胸、以肘击腰,赤膊拍打身体的脆响与腾跃,喷薄而出的力与美,瞬间将我深深(shēnshēn)折服。八岁的我决定拜师,这一学,就是三十载。
刚开始的那半个月,母亲(mǔqīn)看着我满身淤青落泪,我却感到非常自豪:“骨头(gútou)越拍越硬,才能越跳越好。”
2003年六一前夕的利川第一民族实验小学(xiǎoxué),成了(le)我遭遇的一个“滑铁卢”。面对40名孩子,我手忙脚乱编排节目,最终连基础队形都未成形,孤身面对千头万绪,节目夭折的苦涩(kǔsè)让我彻悟:“不能靠单打独斗(dāndǎdúdòu),单枪匹马撑不起文化传承。”
2004年春,“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”挂牌成立——我们的非(fēi)遗拥有(yōngyǒu)了专业传承阵地。“要让肉连响的鼓点敲进每个角落。”我们开展“非遗六进+”活动,进景区、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民宿、进企事业单位。景区摆手堂前,我带着(zhe)游客拍(pāi)打(pāidǎ)节奏,将土家(tǔjiā)汉子拍打身体的野性之美,化作城市的“文化胎记”。但真正让我瞳孔发亮的,是校园里孩子们拍红的手掌(shǒuzhǎng)——这里藏着燎原的火种,孩子们的眼睛会发光。
五岁的谭栋文还够不到练功镜时,就开始跟随我学习。2007年,全国少数民族传统(chuántǒng)体育运动会现场(xiànchǎng),这个全场年纪最小的土家男孩(nánhái)与成年人同台表演。如今26岁的他,擒拿格斗虎虎生风:“肉连响的穴位(xuéwèi)拍打练出钢筋铁骨,追捕时耐力比警校同学还强三成。”
2010年,我又遭遇了一次传承危机(wēijī)。百人集训,请假条雪片般飞来。“动作太难了,太复杂了。”少年们日渐(rìjiàn)涣散的(de)眼神,像利刺扎疼着我。
于是,我连夜拆解动作谱系,创编出儿童版“快乐拍打(pāidǎ)”、青年(qīngnián)版“力量(lìliàng)交响”、银发版“养生节奏”。我还编创(biānchuàng)了《新编肉连响》青少年版课间操和广场舞版本,将(jiāng)舞蹈动作简化、节奏感增强。2015年,我主创推出的“肉连响广场舞”成为市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几十年来,我在中小学、高校组建了30余支表演队,义务培训超(chāo)10万人次。普庵小学连续两年举办全校肉连响(ròuliánxiǎng)大赛;榨木小学的预习(yùxí)视频让三周课程缩至七天;2017年利川二实小的烈日(lièrì)下,八百师生齐跳……这些00后拍打的不仅是身体,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,文化自信的密码,藏在手掌与(yǔ)肌肤的撞击声里。
海南五指山市红星学校学生在练习苗族盘皇舞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发
在一招一式(yīzhāoyīshì)中增强文化自信
讲述人:山东德州市(dézhōushì)庆云县第五中学教师 杨秀丽
这学期的校运会开幕式上,九年(jiǔnián)级6班表演了八极拳。场上,孩子们眼神坚定、出拳有力、喊声震天,俨然一支(yīzhī)战场(zhànchǎng)上的精锐,将青少年朝气蓬勃、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八极拳是我国十大优秀拳种之一,其中吴钟八极拳系德州庆云人吴钟所创,传承300余年,因动作(dòngzuò)刚猛,善于实战,深受(shēnshòu)广大武术爱好者(àihàozhě)喜爱,目前全球习练者达60余万人。2018年起,庆云县连续举办七届海峡两岸(hǎixiáliǎngàn)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。2021年,吴钟八极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(mínglù)。
我教(wǒjiào)的是九年级5个班的体育课。初闻八极拳融入体育课堂时(shí),我和一些家长有着同样的担忧:学业压力大,中考体育课没有武术项目,考试要学的内容,孩子们(men)已经疲于应对,为什么还要把(bǎ)一个拳种融入课堂?直到有一天(yītiān)路过教室后门,发现班里上课提不起精神的孩子,腰板挺直,眼神有光,课堂上认真做着笔记,我忽然明白——自信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已经生根(shēnggēn)发芽。
八极拳不止强身健体,更是文化传承。历史老师把(bǎ)八极拳传承融入教学;语文老师用人物故事分析八极拳精神内涵;物理老师在招式中分析角与力……因为八极拳讲究(jiǎngjiū)一招制敌,青少年对《曹刿(guì)论战(lùnzhàn)》中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(sānérjié)”有了更深的认知。相比“填鸭式”教育的枯燥,八极拳体育课(tǐyùkè)更能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。
八极拳融入体育课,有赞同,也有反对。有的家长认为,相比长跑、跳远(tiàoyuǎn)、引体向上等中考体育科目,习练八极拳对考试和提高成绩帮助不大,反而考试科目提分来得更直接。但其实,每一项体育运动,都有其魅力所在,八极拳修身更修心,马步(mǎbù)要稳,防守要准(yàozhǔn),进攻要狠,这是(zhèshì)(shì)一项全身协调的系统运动,也是一场对耐力和体能(tǐnéng)的考验,更能锻炼提升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一次周末放假,一位(yīwèi)家长在校门口特意要和我(wǒ)见一面,她说:“升入中学后,孩子成绩时好时坏,不敢与(yǔ)老师同学交流,为此想过学习跆拳道,培育他的自信和拼搏精神。八极拳融入校园(xiàoyuán)体育课后,孩子渐渐有了变化,同学们常跟他习练交流,现在越来越开朗和自信。”
非(fēi)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(de)重要组成部分,课堂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。八极拳(bājíquán)的一招一式,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增强身体素质、磨炼意志,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。
为校园文化(xiàoyuánwénhuà)注入新活力
讲述人(rén):陕西延安市安塞区第二小学教师 王红香
安塞腰鼓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(de)秦汉时期,最初是戍边将士的军鼓,后逐渐演变成(yǎnbiànchéng)民间祭祀和喜庆活动的一种表演。2006年,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(wùzhì)文化遗产名录。
作为安塞的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,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是我(wǒ)的理想,也是我的使命。在体育教学工作中(zhōng),我不断思考着如何(rúhé)让安塞腰鼓融入体育课堂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(de)学习和领悟,我对安塞腰鼓的精髓有了较(jiào)深理解,对安塞腰鼓的动作要领基本掌握。接下来,我便在体育课上大胆尝试,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。后来(hòulái),学校成立“安塞腰鼓进课堂”领导小组(lǐngdǎoxiǎozǔ),认真研究安塞腰鼓进体育课的相关事宜。
学校每周每班安排一节腰鼓课,我们对体育老师进行全面培训。2006年8月,安塞腰鼓实验教学正式开课。经过一学期的(de)实践(shíjiàn),我发现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上课的精神头有很大的变化,学生个个爱跑、爱跳(tiào),性格也开朗活泼了(le)。
为了推进腰鼓(yāogǔ)教学,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腰鼓大赛,让学生全员(quányuán)参与安塞腰鼓的学习和传承。我们还结合课堂教学,完成腰鼓校本教材《鼓乡乐园》的编写,这本教材还广受(guǎngshòu)兄弟学校欢迎,上海、江苏、安徽等省外学校纷纷(fēnfēn)前来(qiánlái)交流学习,也增强了省内其他市县学习安塞腰鼓的兴趣。
我还(hái)将腰鼓的基本动作和现代舞蹈(wǔdǎo)元素有机结合起来,编创了“大课间腰鼓健身操”,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,增强(zēngqiáng)了学生的体质(tǐzhì)。随着安塞腰鼓的不断普及,腰鼓教学更加精细了。我们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成绩汇总(huìzǒng)出来,发现腰鼓进入体育课堂后,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率提高到了95%。学生在腰鼓排练和表演时相互配合、协调一致,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(tuánduìjīngshén)。
安塞(ānsāi)腰鼓(yāogǔ)(yāogǔ)走进体育课堂(kètáng),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,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。未来,我将持续探索,让安塞腰鼓在校园体育课茁壮成长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,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光明日报记者 马姗姗、吕慎(lǚshèn)、陈冠合(chénguānhé)、宋喜群、李志臣、张锐、王建宏、张哲浩、李洁
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俊良(mǎjùnliáng)、宁琼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7月(yuè)08日 07版)
来源:光明网(guāngmíngwǎng)-《光明日报》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